CNN:中国台湾的紧张局势在拜登政府内部引发争论,民主党人要求作出更有力的回应

拜登政府正在努力解决如何在不意外引发战争的情况下应对中国加紧对台湾的侵略,因为两党议员向总统施压,要求他对北京采取更强硬的态度——而且要快。

在内部,对台湾的威胁到底有多紧迫的评估存在分歧。知情人士说,五角大楼的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越来越关注中国迅速实现军队现代化并改善其训练,并将目光投向台湾。但国务院官员对采取更积极的方法持谨慎态度,而情报官员也没有看到什么证据表明中国正在准备入侵。

然而,最近该地区的紧张局势急剧上升,当中国空军在本月早些时候大幅增加对台湾防空识别区的入侵时,政府官员感到措手不及。

拜登的赌注很大,他把人权和民主作为其外交政策议程的关键部分,但他也一直决心让美国不参与外国冲突。几十年来,华盛顿在处理台湾问题时接受了“战略模糊”的概念,即美国对在中国发动攻击时是否会为该岛提供防卫故意保持模糊。

但是,北京最近的升级标志着对这一姿态的重大挑战,并导致拜登政府的一些官员和立法者重新考虑这一方法,所有这些都是在总统试图将其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印度-太平洋地区的时候。

这也导致国会中的一些人加大了对白宫的压力,以改变其姿态。

“战略模糊的时间早已过去,”一位参议院民主党高级助手说:“鉴于北京对台湾充满活力的民主所构成的明确和现实的危险,美国必须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意图–在我们的语言和行动中。在我们目前的情况下,模棱两可会招致误判和风险,而有效的威慑态势只能来自于明确。”

该助理补充说,参议院正在探索更多的步骤,为台湾提供“对我们新的战略竞争时代至关重要的安全、经济和外交支持”,

作为回应,一位高级政府官员说,“美国对台湾的支持仍然是强有力的、有原则的和两党的,我们将继续与国会就这些重要事项进行接触”。

曾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担任国务院最高人权官员的民主党众议员汤姆-马林诺夫斯基也赞成采取更强硬的态度,他说,如果认为习近平的威胁性言论是在虚张声势,那就是一个错误。这位中国领导人发誓要 “粉碎 “台湾宣布独立的任何企图,并在本月的一次演讲中说,”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必须完成,也一定会完成。”

“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一贯错误是,我们把自己的务实合理性投射到别人身上,并认为他们言不由衷,”马林斯基说。
民主党众议员伊莱恩-卢里亚(Elaine Luria)是一名退休的海军指挥官,他走得更远,主张国会给予总统更多的回旋余地,在必要时在国外发动军事行动以保卫台湾。

“对总统快速反应能力的法律限制几乎可以确保中国的既成事实,”卢里亚在10月11日的《华盛顿邮报》专栏文章中写道,指的是《战争权力法》的限制。”我的共和党同事在2月份提出了《防止台湾入侵法》,以授予总统对入侵台湾采取行动的权力,防止既成事实。该法案是解决法律困境的一个良好起点”。

情报界:没有迹象表明中共要入侵台湾

不过,这种政治压力还是与国务院和情报界的某种程度的戒心相抵触。据熟悉情报评估的人士说,情报官员还没有看到任何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准备发动军事进攻。

“这当然是一个戏剧性的升级,”其中一位人士说,他指的是10月4日飞入台湾防区的56架中国飞机,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入侵。“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准备入侵台湾。”

瞄准2027年

美国国防官员说,他们认为202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和习近平第三个总统任期的最后一年)是一个关键年份,如果和平统一尚未实现,北京可能试图以武力夺取台湾。台湾国防部长邱国正本月早些时候预测,中国实际上将有 “充分的能力 “在更早的时候,即2025年入侵。

虽然习近平在上周的一次讲话中采取了更加温和的语气,发誓要与台湾“和平统一”,但台湾不可能自愿放弃他们的相对自治权;台湾外长上周表示,如果与中国发生战争,该岛准备“战斗到底”。

一位国防官员指出,对中国来说,与台湾统一“是一个民族自豪感的问题”。但前副国务卿斯坦伯格说,他认为“中国希望避免使用武力,因为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对其利益有风险”。

点击这里阅读原文:China, Taiwan tensions spark debate inside Biden admin as Democrats push for more forceful response



分类:美国, 中国

标签: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