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年里,中央情报局,就像美国的整个国家安全基础设施一样,专注于全球反恐战争。随着这一时期的结束或至少从核心特征中淡出,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一样,现在正转向与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竞争。这带来了新的组织和行动上的挑战,但也是绝对关键的。
如果美国要在这个与莫斯科和北京竞争的多面性、动态性时代取得成功,中央情报局必须保持在最前沿,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资源配置。
作为这一支点的一部分,10月初,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伯恩斯(William Burns)宣布建立新的任务中心,以应对中国和跨国威胁,如大流行病和气候变化。报道称,在伯恩斯宣布的变化之前,他的前任约翰·布伦南(John Brennan)宣布对该机构进行类似的重组,将其分为10个任务中心,而在局长迈克·蓬佩奥(Mike Pompeo)宣布建立伊朗和韩国任务中心之后仅四年,这两个中心将被更大的近东和东亚中心吸收。这两次组织变革的目标是使官员和分析人员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精简该机构的活动。
这些中心以反恐任务中心为蓝本并为其提供信息,目的是在以任务为中心的分组下简化收集、定位、分析和传播。在许多方面,这项改革借鉴了国防部的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的运作模式。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诞生和成熟的JSOC在寻找、固定和完成(杀死或以其它方式消除)目标,以及利用情报执行后续任务方面变得异常高效。JSOC变得如此高效,以至于一次突袭会变成另一次突袭,再一次突袭,各单位在返回基地前的一个晚上会发动多次突袭。
在9.11事件之后,该机构和绝大多数国家安全机构一样,将精力转移到预防下一波攻击上,大家都担心攻击会到来,而且会更严重。该机构将其部分注意力从战略和超视距威胁转移到为军队和该机构的秘密反恐项目提供行动和战术层面的情报,这些项目主要由无人机和准军事行动官员进行。
这一转变导致了非同寻常的成功,其中大部分将永远不会被美国人民所知。这也导致该机构承担了没有法律先例的任务,否则它可能不会这样做,如特殊引渡、“黑点”(Black sites)、强化审讯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是通过国会的监督程序批准的。因此,当政治上不再令人满意时,政客们将机构官员为保卫国家而采取的行动晾在一边,这是不符合情理的。
挑战在于,反恐运动中的战场成就与战略竞争中的战场成就并不相似。判断北京的中央委员会在考虑什么,或者哪个寡头在克里姆林宫中失宠,是一场漫长的游戏,需要比消灭一个高价值的恐怖主义目标更多的耐心和技巧。在非洲的一个大使馆招募的低级资产将需要大量的时间、照顾和喂养,以及精心的管理,因为他们回到了自己的首都,并上升为具有独特和关键权限的特工。
在这里,“一刀切”的做法可能并不合适。就中国而言,只要资源和人员配备得当,它很可能是有意义的,并能提供效率和高层的关注。事实上,在冷战期间和紧随其后的“俄罗斯之家”,即欧洲和欧亚大陆任务中心的非正式名称,只专注于最硬的目标,并相应地进行了划分。
然而,在某些方面,任务中心的激增也反映了机构活动的过时模式。今天,收集和分析情报的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即使是在“俄罗斯之家”及其中国对应机构的大厅里也是如此。官员和分析人员不再像冷战时期和紧随其后的时期那样貌合神离。事实上,这也许是全球反恐战争的最大教训——孤岛导致差距,而差距为威胁的发酵提供了空间。
当然,官员和分析员之间的分离(至少是某种程度的分离)是有原因的。首先,当分析员不知道特工的身份甚至是密码名时,行动安全就能得到维护。能够接触到关键信息的人越多,信息因疏忽或失误而泄露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并非空穴来风——《纽约时报》最近报道了一份绝密电报,该电报警告中情局各站和前哨站,有数量惊人的特工(招募的间谍)正在被抓或被杀。
该机构的人力情报工作可能比其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面临更大的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全球泛滥的监控技术的出现。管理特工和担任行动官员比冷战时期甚至是冷战结束后的日子都更具挑战性。随着廉价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摄像机、全球数据库黑客等的增长和扩散,招募和管理特工越来越困难。
尽管如此,正如前行动官员Marc Polymeropoulos最近写的那样,“尽管有技术的挑战,如生物识别技术和智能城市,中情局今天仍然可以通过适当的计划和聪明的执行,随时随地与特工见面”。人工智能一直是而且仍然是困难的,但它是绝对可以做到的。
中情局处于反恐战争的第一线,并将处于战略竞争的最前沿。这意味着重新过渡到对战略和超视距情报的关注,而不是快速定位和消除目标。如果我们要赢得与北京和莫斯科的这场意志竞赛,它需要重新接受人类情报的人性方面。
【作者简介】Joshua C. Huminski是总统与国会研究中心Mike Rogers情报与全球事务中心的主任,也是乔治梅森大学国家安全研究所的访问研究员。他的Twitter账号是@joshuachuminski。
点击这里看原文:The CIA’s next mission: 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China and Russia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