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杰:一场司法战的胜利

美国 18 岁少年李敦厚(Kyle Rittenhouse)被控杀人案,在一片争议中获得无罪释放。

司法审判其实是一场心理游戏。在证据和事实之外,以李敦厚(Kyle Rittenhouse)案为例,俱感性的操控与攻击,整个审判过程,只有 18 岁的被告,缺乏人生经验,在此重大生死关头,表演成熟而出色。

现场的录影片段反而对控方不利,三名大汉,一个持有枪械,其中卢森堡(Joseph Rosenbaum)追逐逼近李敦厚,被告自卫杀人,在影像中甚为清晰。

但是控方要攻破李敦厚的心防,追问:你为何持枪越州境,到 20 哩外的现场?不是为了想杀人又是甚麽?

李敦厚坚持:他持枪去现场,是为了维持秩序。控方又追问:“混乱中你有没有开枪杀人的意图?”这条问题未免可笑。哪一个凶手会承认自己有意杀人?答案当然是一个“不”字。

美国的司法又岂会如此天真?被告只有 18 岁,控方以不停抓著这句话咄咄逼人,目的是激起这个未成年的被告愤怒,若在庭上咆哮或粗言秽语,面目扭曲,就会中计。一生命运,繫于几堂审讯的定力。

李敦厚却出奇的镇静。在逼问之下还痛哭失声,法官下令休庭,著其回后庭回复情绪。这一幕被告得分。

然后控方转移,聚焦在李敦厚的哭泣是否演戏。法庭外的主流美国媒体和自由派的民意排山倒海,一口咬定其眼泪缺乏真诚,对于李敦厚的压力,寻常人如何应付?不要忘记他只有 18 岁。

然而,李敦厚一直谨守底线,坚持到最后。连在法庭的许多自由派记者,最后也不得不服输。李敦厚案,不只是美国司法独立之战,陪审团理性思维之战、极左和常识理性之战,最重要的还是一个 18 岁的美国公民,与一半的美国人和知识分子舆论情绪的战争。

但是他胜利了。不以政治定论,经历过这场人性炼狱的考验,李敦厚三十年后,还是做总统的人才。

点击这里看原文:陶傑:一場司法戰的勝利



分类:美国, 评论随笔

标签:,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