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了一届立法会议,巩固了他治理中国的愿景后,习近平开始思考如何创建一个更好的世界秩序。他告诉包括俄罗斯、南非、尼加拉瓜和东帝汶在内的各国政党领袖,这个秩序将基于相互尊重、宽容和平等,并且中国将是自然的领导者。
习近平在周三的视频通话中告诉他们:“中国式现代化不遵循旧有的殖民掠夺或强国霸权的道路。世界不需要另一场冷战。”他宣布了自己的新理念——“全球文明倡议”,这是一个关于中国正在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崇高指导原则。
习近平的言论明确指责了美国,也反映出他在加强中国外交努力方面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预计他将访问俄罗斯。
据路透社周一报道,普京在去年12月表示邀请习近平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可能会在下周之内进行。
当被问及习近平是否计划访问俄罗斯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周二表示,他目前没有可以分享的信息。他说:“中俄两国在各级别上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沟通。”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预计习近平将在访问俄罗斯之后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电话,这将是自战争爆发以来他们首次交谈。
此前,中国在北京举行了一系列秘密会议后,斡旋结束了长期对抗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的外交关系,这一消息令拜登政府感到惊讶。周一,拜登总统表示他期待与习近平很快通话。
中国作为和平缔造者和仲裁者的形象为习近平进一步提供了支持。在他创下历史先例的第三个任期中拥有了新的权力,他试图通过提出一个容纳中国利益的替代全球系统来对抗他所看到的美国遏制北京的努力。他说,在北京的领导下,各国不需要在专制和民主之间的斗争中选择立场。
“中国意识到需要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它需要为中国创造新的空间,重新定义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希望重新定义世界体系,”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斯汀森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孙云表示。
当华盛顿和其他西方政府批评北京与俄罗斯的“无限制”伙伴关系以及对台湾的持续威胁时,中国试图争辩说,它是和平的一方,是美国及其盟友破坏了欧洲和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稳定。
中国的最新倡议和外交接触是其中的关键部分。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钟家言表示:“中国试图传达的信号是,世界并不依赖于美国及其盟友和合作伙伴。中国试图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全球参与者,并展示它也能提供公共产品。”
经过一轮政府改组和领导层重组,使他对决策的控制力更加强大,习近平现在更有能力追求一个更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秩序。
上周,他不寻常地直接指责美国试图“遏制、包围和打压”中国。(在过去,中国高层领导人倾向于间接提到“某些国家”)。
习近平的愿景被概括为他在四月份宣布的一个模糊政策,称为“全球安全概念”。中国外交官反复引用这个政策,其中包括“不可分割的安全”等原则——即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以另一个国家为代价,这个概念莫斯科用来为其入侵乌克兰辩护。
自从上周五伊朗和沙特达成协议以来,中国官方媒体和评论员对西方对北京成为主要权力经纪人的新角色的惊讶感到高兴,并把这一成功称为中国调解能力的标志。
“‘中国促进了伊朗和沙特阿拉伯恢复外交关系。’对于西方来说,这条新闻标题中的关键词不是伊朗或沙特阿拉伯,而是中国,”国有报纸《观察》在一篇社论中说。“调停者的更迭足以震惊美国社会各界。”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王文斌周二在针对美国的隐晦评论中表示,“支持一方,打压另一方”和“集团对抗”这样的策略永远无法解决安全问题。《人民日报》在一篇社论中写道,这份协议展示了中国外交的“魅力”。
北京市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史贤章表示,中国正试图在经历了几年困难之后“重新确立其国际影响力和声誉”。史贤章说:“这将在一些世界角落受到欢迎,但绝对不会在美国及其海上和东欧盟友那里。”
但随着习近平前往俄罗斯,中国调解技能的局限性可能很快就会显现。北京在冲突调解方面的记录很短,成功案例很少。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多年来一直在谈判,并曾表示渴望和解,这些是乌克兰和俄罗斯所缺乏的关键条件。
国际危机组织的高级中国分析师Amanda Hsiao表示:“中国能够在中东识别并利用外交机会,并不意味着它在乌克兰和俄罗斯冲突中是一个准备好或有能力的调解者。”
去年二月,在俄罗斯入侵一周年之际,北京发布了一份12点建议,以结束乌克兰战争,其中包括呼吁和平谈判、停火和结束“单边制裁”,但没有要求俄罗斯撤出乌克兰领土。泽连斯基表示欢迎中国的参与,但将等待更多细节。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教授万庆松表示:“这份文件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新的东西,大家都知道这一点。”
对于习近平来说,这份建议以及他对俄罗斯的访问,可能更少关注结果,更多关注的是在其他国家中获得支持,这些国家也感到被排除在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之外。
“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不仅仅关乎欧洲、俄罗斯和美国,还关乎所有其他国家,”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华沙政策研究员阿丽茜娅·巴胡尔斯卡(Alicja Bachulska)说道。“北京的所有决策和沟通不仅针对所谓的西方,还针对全球南方。”
点击这里看原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