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工智能的崛起,父母如何规划孩子的未来

5月16日,马斯克在德州特斯拉工厂现场接受了CNBC主播大卫·费伯(David Faber )一个小时的采访。采访接近尾声时,费伯提出了一个许多父母都可能关心的问题:我有一个即将进入职场的孩子,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改进,我该如何给他职业建议?

面对这个问题,马斯克思考良久,然后说:“嗯,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我想我只能说,让他们跟随自己的心,追求他们觉得有兴趣或有成就感的事情,并且尽可能对社会做出有用的贡献。” 

他继续说:“如果我们(能让人工智能)达到了一种像魔法神灯一样的情况:你可以向它要任何东西(都能实现)。即便是在最好的情况下,又怎么能找到满足感呢?你知道,这是关于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意义的问题——如果工智能能比你做得更好,那我们该如何找到满足感呢? 

“如果我过多去思考这个问题,会感到沮丧和缺乏动力。因为我辛辛苦苦、付出了很多汗水和泪水来建立公司,还有必要继续吗?因为如果我牺牲了与朋友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而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所有这些事情。这种努力还有意义吗?我不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我必须有故意地暂时放下质疑,以保持动力。所以我想我会说,只要从事你觉得有趣、充实,并对社会有益有贡献的事情。”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人类世世代代都在思考的问题,即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假设人工智能只服务于人,而不会取代人,那么我们得到物质上的最大满足后,难道我们就坐吃等死吗?

上学的时候,父母喜欢给我忆苦思甜,经常告诫我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想想山里放羊的孩子,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不努力学习”!厌倦了考试和作业的我有一次忍不住回嘴:“放羊的孩子说不定比我还幸福。我也想去山上放羊。”

其实人的不满足是永无止境的,人的幸福感也是相对而言的。古代人没有iPhone,iPad,照样活的有滋有味。当特斯拉发明交流电发电机的时候,成就感不见得比马斯克送火箭上天的时候少。

人们常常追求外在的成功,比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认为这些是幸福的源泉。然而,这些外在的成功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反而会让人陷入无尽的欲望和焦虑中。人只有获得内在的满足,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内在的满足是指人对自己的价值、能力、目标和意义的认同和肯定。它不依赖于外界的评价和奖励,而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内在的满足可以让人感到自信、自尊、自爱和自由,从而产生一种深刻的幸福感。

如何获得内在的满足呢?

首先,我们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情,并为之付出努力和热情。这样,我们就能体验到成长和进步的乐趣,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其次,我们要培养一种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以及感恩生活中的美好。这样,我们就能减少负面情绪,增加正面情绪,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最后,我们要有一种超越自我的追求,比如关心社会、环境、人类等更广阔的领域,并为之做出贡献。这样,我们就能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意义感,并与更大的整体相连。总之,人只有获得内在的满足,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这是一种更高层次和更持久的幸福状态,也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

回到现实中,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了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个很简单的建议,就像马斯克说的“跟随自己的心”。

奥地利犹太裔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其历史传记文集《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我相信神在每个人出生前都给他/她安排了人生的使命,这种安排深藏在我们心中,要靠自己去发现。

中国人有给初生婴儿抓阄的习惯——让婴儿从一堆物品中随机抓取一个,代表他或她将来的职业或性格。这些物品通常包括笔、书、算盘、钱币、乐器、玩具等,每个物品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如果婴儿抓到笔,就表示他或她将来会成为一个有文采的人,如果抓到钱币,就表示他或她将来会富有,如果抓到乐器,就表示他或她将来会有音乐天赋。

现代父母通常把它作为一种有趣的仪式,并不真相信婴儿有那么强的自我意识。但是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越是纯洁的心灵越能感知神的安排。当我们长大以后,人虽然越来越“聪明”,心灵的直觉反而越来越弱。要想找回它,就放空自己,复归婴儿吧。 



分类:职场, 评论随笔

标签:,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